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商会动态

在彰显航天特色中实现绿色崛起———访文昌市委书记裴成敏
发表时间:2012-05-17      阅读次数:     字体:【

      文昌市委书记裴成敏

    “核心是要打好航天牌,文昌市要在彰显航天特色中实现绿色崛起。”今天上午,文昌市委书记裴成敏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认为,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实现绿色崛起,最核心的支撑在于产业振兴。文昌要紧紧抓住航天发射场这个强力触媒,坚持高标准规划特色产业,突出打造以航天产业为最大特色的产业集群,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努力把文昌建设为独具航天、文化、椰林、侨乡鲜明特色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和文昌人民的幸福家园。

  规划先行 夯实基础

  没有科学的规划,没有坚实的基础,产业振兴就无从谈起。裴成敏说,航天城落户文昌,是文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但也对文昌的规划、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他认为,依据国家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和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文昌的规划工作要坚持五点原则:一是坚持高标准、高品位、宽视野进行规划;二是通过规划放大航天效应,做足文化、椰林、侨乡、海岸线等资源优势;三是要把发挥文昌的资源优势放到全省去着眼与谋划,把文昌的航天特色旅游打造成全省的重要旅游品牌;四是注重规划的可持续性,使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的幸福感相适应、相协调;五是在规划中给航天产业的发展留够空间。

  裴成敏强调,为贯彻落实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文昌采取“三坚持”措施认真抓好科学规划:坚持引进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规划;坚持每年投入3500万元和土地收益的5%用于规划和项目策划的保障经费;坚持首先做好土地利用、岸线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协调、重大基础设施等规划工作。

  裴成敏表示,按照航天城建设需要,继续推进以“两桥一路”(清澜大桥、铺前大桥、滨海旅游公路)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文昌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他介绍,该市5年来共投入70.2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航天产业发展的基础。

  航天产业 新增长极

  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高科技的绿色产业,培育一批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裴成敏认为,航天产业就是符合以上要求的绿色产业,在与文昌优质资源结合后将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与辐射带动作用,所以有院士称其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

  “文昌要实现绿色崛起,最核心支撑就在于航天产业振兴。文昌今后要主打航天牌,做强做大航天产业。”裴成敏对此信心十足。

  裴成敏告诉记者,文昌市当前围绕航天产业,正在积极推进航天育种、航天旅游产业等工作,对发展航天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和精心策划,制订产业规划和工作措施。此外,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设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航天产业集群新高地。

  借力海口 发挥优势

  省党代会提出要做强做优海口。谈到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时,裴成敏强调,文昌要按照与海口“同城”、差异发展的理念,在统筹规划、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主动融入海口经济圈。他认为,海口打造对外开放高地,文昌要借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要认真学习、借鉴海口的城市建设、营销、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先进经验,提升文昌城市建设水平,提高城市管理营销能力和城市承载能力。

  裴成敏告诉记者,提出借力海口,同城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文昌的优势。他认为文昌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岸线、侨乡、文化、生态、土地等资源优势,后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需要借力海口把这些后发的潜在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

  裴成敏说,为了更好地打航天牌,发挥资源优势,全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人才,党员干部要务实苦干,努力把想干的事一件件地干成,以更宽的视野加大项目策划包装,把经济工作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上,吸引大企业高品位建设文昌。

  生态示范 绿色文昌

  随着航天城建设,大企业大项目纷纷进入,文昌迎来新一轮开发建设热潮。裴成敏说,文昌市委、市政府在热潮中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注意合理地引导全市有节奏地开发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生态文明成为文昌的重要品牌,该市力争到2016年建成“全省城乡生态示范市”。

  要建设绿色文昌,实现绿色崛起,裴成敏认为,一是严格执行生态保护发展规划。把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林地保护规划、污染治理规划和水源保护规划有机地统一到生态保护发展规划中,严格执行生态保护利用规划红线,把生态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二是推进绿色文昌建设。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用5年时间完成月亮湾、木兰头等重点片区的海防林建设,全面推进沿海防护林、城乡道路绿网、城市景观林和城区公共绿地等各项绿化工程建设。三是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对文昌江、文教河、珠溪河等重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确保水源安全。加大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投入,实现中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抓好海淡水养殖废水污染治理、沿海采矿废弃地整治复垦,按照功能区划、集约开发的原则利用好海洋、海岸线资源,保护好红树林、湿地等生态系统。 

 
上一篇:海南省中小企业大讲堂课程安排的通知
下一篇:关于参加“海南名优产品展销会的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