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不少企业纷纷喊“冷”,众多的江苏中小企业也未能幸免。江苏的企业家们怎样才能在逆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求得生存和发展?4月11日,在美丽的南海之滨、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海南省三亚市,由江南时报和海南省江苏商会联合主办的“南海论道——中小企业破冰之旅高峰论坛”隆重开幕,这一论坛的主题是为近百家来自江苏省的中小企业如何焕发生机“把脉开药”,支招鼓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在祖国最美丽的南海之滨,我们迎来了江苏省中小企业高峰论坛隆重开幕。看到这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苏籍企业家们,在千里之外的天涯海角,和家乡的亲人欢聚一堂,我们倍感亲切。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海南省江苏商会会长徐经国先生及海南省江苏商会全体同仁对远道而来的参加本次中小企业高峰论坛的各位贵宾表示热忱的欢迎!
海南省江苏商会是由在琼的江苏企业自愿结合组建的民间社会团体,现有会员200多家,其中包括江苏国信(海南)龙沐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海南雨润地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南京二十一世纪海南金手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电器海南分公司等多家江苏大型企业。商会以促进会员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商会职能、努力为企业搭建与政府沟通交流的平台,做好广大会员的坚强后盾,不断开拓创新、强化服务理念。两年多来,商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和迅速发展多次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肯定和广大会员的一致认可,在海南树立了我们苏商诚信、奋进、勇于开拓的良好形象。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特区,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全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热点。从第一次经济热潮百万大军下海南起,就有数万江苏人活跃在海南的房地产、建筑、工矿、农业、海洋业、制药、生物、金融证券、典当拍卖、服务、文化、IT等各个领域,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海南这片土地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企业已经成为海南省的行业龙头和利税大户,为海南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以更新的经济理念、更科学的发展规律、更有前瞻性的敏锐目光看到,海南在走向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存在的无限商机和潜在价值。尤其是近年来,海南推动“一省两地”战略,即“把海南建设成新兴工业省,建设成热带高效农业和休闲度假旅游两大基地”之外,还提出了“大企业进驻,大项目带动”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使海南省可支配的财政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海南的面貌也发生着喜人的变化。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海南的经济仍然持续稳定地增长,特别是粤海跨海通道的加快建设和文昌航空卫星发射基地的建设,让我们对海南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在新的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在海南飞速发展的路程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江苏籍企业和企业家们进驻海南,开拓海南这片得天独厚的宝地,也把我们苏商的文化、精髓不断传承和发扬。
今天一起来参加我们开幕仪式和高峰论坛的还有、海南天骄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美娜(商会常务副会长)、海南汇森集团董事长胡建忠(商会常务副会长)、海南信捷工程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桑迪(理事)、(特邀)三亚力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孔雁、三亚花冠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军、三亚科杰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军、以及雅居乐、申亚翡翠谷的代表,随行的还有海南省江苏商会秘书处工作人员。
在这里,我们再次祝贺江苏省中小企业高峰论坛隆重开幕,祝愿本次论坛活动圆满成功!也祝愿各位企业家和家乡的朋友们此次海南之行开心顺利!我们更加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更优秀的江苏企业家和家乡的朋友们来海南投资、发展!
专家观点 给企业带来新思路
金融危机冲击下,给思想一片“天空”,中小企业也许能走得更远。在“南海论道——中小企业破冰之旅高峰论坛”上,三位专家毫无保留地捧出自己的观点,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也为所有中小企业如何在经济“严冬”中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
赵曙东教授
○中小企业选择的技术创新项目一般较小,投资额不大,开发时间短,能很快地将产品投放市场。在市场上退出,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容易。
○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承担巨大的创新风险。
○中小企业应该用开放的眼光,全球的视角,来培养和整合自己的创新资源。
○任何一家企业最宝贵的都是人才。现在很多中小企业邀请高素质蓝领工人旅游,指导企业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企业就像森林里的树木,不少大树(大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轰然”倒下,而众多中小企业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吸引阳光,“抚摸”蓝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
王丽娅教授
○中国政府投资拉动GDP,不应该把四千万主要投向铁(铁路)、公(公路)、基(基础设施)这些相关的大企业,而应该重新审视中小企业,因为对就业贡献最大的就是中小企业。我国有98%的就业是在中小企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消费。
○政府现在一直提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应该改成“保中小企业、保就业、保民生”。因为保中小企业就能保就业,保就业就能保民生。
○让卖其他东西的第二天改行去卖汽车,肯定不会成功。中小企业家们不能盲目地去吃“隔行饭”。
○政府应给商业银行合理放松资金运用的权利。中小企业千差万别,而目前国家合规制的监管模式,导致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很容易超出条条框框,受到处罚,这也打击了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厚俊教授
○很多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如联想、海尔、海信、华为等。
○社会主义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很多专家认为就是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超过50%,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不是表现在数字上,而是在支配力量上。不过中小企业同样重要。
○三亲六戚办厂、兄弟姑嫂管理。这样的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还有一定的优势,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时,便不行了。
○韩国现代、GE等全球化大企业都已将非主流产品剥离,可口可乐百年历史也只做饮料,可我国的中小企业却一直有“做大做全”的情结,为做大而“做大”。有相当多发展不错的中小企业因“四面出击”, 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无度扩张,而没有“集中兵力”发展自己的优势,最后倒闭破产。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应上浮,20%至50%是符合双方利益的。这样银行有了积极性,贷款不再难,中小企业也就不至于去向“地下黑钱庄”贷款。
到场的近百位企业家仔细聆听报告,听到精彩之处掌声连连。 三位教授在台上演讲时,台下的参会者纷纷走近演讲台,像追星似地举起便携DV或者照相机,记录下演讲的精彩内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坐在第三排的一位参会者,手里夹着铅笔的同时,还对投影屏幕上的教授PPT讲义不停地按下相机快门,仿佛告诉大家,这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升级版——“好记性不如按快门”。
论坛结束后,记者了解到,这位用功的“学生”是江苏东海县牛山镇的某企业家。他表示,参加江南时报主办的此次论坛,受益匪浅,他要把专家关于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困境的建议带回企业去。他还托记者帮忙,希望能将此次各位专家演讲的电子课件拷贝回去。他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报主办的此次论坛,他们获益匪浅,对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如何“破冰”,如何进一步开拓市场等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来自无锡保利广场商贸公司的一位老总告诉记者,此次来琼就是向三位经济专家求教如何提高企业的管理、运营水平及企业的创新能力。论坛结束后,该老总拿出写着密密麻麻演讲摘要的记录纸,向教授们索要联系方式。他还邀请教授们到无锡他所在的企业,给公司管理层进行指导。本次论坛既是“破冰”之旅,更是一次提振信心之旅,正如江南时报执行总编刘益广所说的:目前我国经济已出现趋稳势头,应当满怀信心,期迎中国经济的又一个暖春。
我商会常务副会长胡建忠、郑美娜亲自赶至现场,参加家乡人带来的这场高端论坛。沈秘书长在代表商会致欢迎辞时说,目前江苏企业在海南省旅游、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他热情邀请更多的江苏中小企业来海南投资兴业。
热点聚焦 今年中小企业或可贷到500亿
“南海论道——中小企业破冰之旅”高峰论坛专家“聚焦”的热点之一就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笔者昨从江苏省中小企业局获悉,省政府2009年度预算调整方案近日在省人大常委会上获得通过,江苏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省级信用再担保平台建设获得10亿元资金,将从源头消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惧贷”。
在江苏省,中小企业吸纳了80%的就业,贡献了60%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老问题愈加凸显。扼住中小企业融资“咽喉”的最大症结,是贷款风险。因为中小企业生存的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银行担心风险,对中小企业普遍“惧贷”。
此次由省财政出资,设立省再担保公司,为全省承办担保的公司提供再担保,通过风险链的延伸,能使贷款风险得到有效分散和控制,撬动的贷款资金成倍增长。“省再担保公司注册资本50亿,是迄今为止国内省级再担保公司中最大规模的一家。”省金融办有关人士透露说。
笔者了解到,原先由担保公司提供的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大致是3倍,比如,1个亿的注册资本,只能进行3个亿的担保。倍数再高,风险就变大,银行不接受。有了省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业务,贷款一旦出险,担保公司即可从再担保公司获得50%的“报销”。这就使得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可以扩大到5倍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说,省再担保公司不仅仅是江苏应对当前危机的权宜之计,50亿元的注册资本可大大撬动担保公司的积极性,再撬动他们找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预计可撬动500亿元。
“百亿元中小企业担保贷款项目”即将随之推出,即省再担保公司按1∶1比例为各县(市、区)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在全省形成20亿担保能力,撬动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新增100亿元贷款支持。经过遴选,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的138家担保机构,和省再担保公司,初步构成了江苏的担保、再担保网络框架。
海南苏商 冲击少、人才缺,请速来!
苏商就像一颗颗种子散落在祖国和世界的各个角落。海南也不例外,他们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百万淘金潮来到海南。他们过得好吗?那里的钱好不好赚,还有什么好项目?本次“江苏中小企业破冰之旅”的论坛中,在琼苏商商会的演讲嘉宾成了江苏中小企业主关注的焦点之一。
至少2000苏商活跃在海南的各个领域
我会秘书长沈江红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仅海南省江苏商会目前就有会员企业200多家,其中江苏国信(海南)龙沐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海南雨润地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是较早一批在海南创业中的佼佼者。南京二十世纪海南金手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则是海南旅游地产的引领者,苏宁电器、先声药业在海南均有分舵。据不完全统计,苏商在海南创业的人数至少2000人,主要活跃在房地产、建筑、海洋业、典当拍卖、文化等多个领域。
据该商会常务副会长郑美娜介绍,最早的来琼的苏商主要从事建筑业,其中华建集团、南通四建是先驱者,后来的苏商瞄向旅游地产,最大的投资商在琼的运作资金高达60亿。而她本人也是半个苏商(老公是江苏泰州人),她在海南省海口市打拼23年,从酒店管理转向旅游地产的开发。
据悉,包括苏商在内的投资人的合力推动之下,当地楼市不断升温,价位也是节节攀升,从2001年每平方1000元,每年以10%-15%的价位上涨。目前仅三亚市房价价位在7000到9000元,海景房每平方高达2.7万元。
海南的旅游行业在此次金融风暴中,总体未受到太大冲击。以酒店业为例,尽管境外游客总数锐减了70%,但国内游客蜂拥而上,堤外损失堤内补,去年年底的旅游竟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状况。因此,当地的旅游经济不仅未遇寒冬,甚至略有上升。
海南人才紧缺
旅游岛开发前景看好
没有冬天的海南,竟让金融寒流望而却步!还有什么商机等着苏商前来开发呢?
餐饮旅游是当地一大投资热点,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南岛纬度与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相近,但与这些举世闻名的国际旅游胜地相比,从国际知名度、旅游收入和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情况来看,还有相当的发展空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王丽娅教授指出,目前海南出游线路大众化太严重了,许多旅行社推出的旅游线路大同小异,难见“新面孔”。
“海南非常需要能够开发新路线,品牌效应好的旅游企业!”王丽娅介绍,目前海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正是苏企来琼投资的好时机。
海产品开发、养殖业也是不错的选择。“东山羊是海南的四大名菜之一,需求量很大,经常供不应求。”据郑美娜副会长介绍,去年初,一位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宋奇,辞掉工作,在海口市旧州镇盘下了一处东山羊养殖场,一年下来,收益已达50余万元。
此外,海南具有气候优势,是疗养胜地,但目前中高端养老市场开发才刚刚起步,应该是个投资机会。
海南洋浦跨海大桥即将开工建设,这座耗资11.2亿元的大桥建成后,从洋浦驾车至白马井的时间将由原来的近1小时缩短至数分钟。海南儋州滨海新区将与洋浦开发区联成一片,根据规划,儋州滨海新区将建设成为以发展修造船、海运、边贸、游艇等港口经济为依托,集工业、高科技产业、商务、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型都市,投资前景看好。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海南的人才相对经济发展而言,人才紧缺还是一个瓶颈,因此不论当地政府还是企业均视江苏为人才集散地。有志于旅游、海产品开发、种植业的青年人来海南发展是个不错的选择。
各抒己见 与会代表说道
参加“南海论道”的各地代表,在听取专家讨论后,结合各自的企业和工作实际,与本报记者交流,谈了各自的想法。他们认为,与国内知名大学的教授、博导就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探讨很有益处,同时,还结识了不少来自江苏各地商贸界的企业家朋友,受益匪浅。
认识自己 把企业做大做强
王怀峥,赣榆新纪元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赣榆新纪元工贸有限公司是连云港市一家著名的企业。在得知在海南举办的“江苏省中小企业高峰论坛”消息后,第一个提出报名请求。
该公司董事长王怀峥在聆听完几位教授的精彩演说之后激动地告诉记者:“我十分感谢江南时报和海南省江苏商会的各位领导,在困难时期,向我们中小企业伸出援助之手,搭建了这样好的一个平台。”王怀峥介绍,现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包括他本人所在的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小企业都很迷茫,几位专家教授剖析了全球经济形势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给我们中小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企业走出困境打下良好基础。他十分感慨地说:“这次‘海南论道’之后,已经能够重新认识自己,回去后有信心把企业做大做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服务百姓 在危机中赢得主动权
刁九国,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当这场国际性金融危机席卷而来的时候,医院能否独善其身?回答是不可能。如何在这场危机中赢得主动权,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刁九国认为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要能帮老百姓“看好病”;二是要“低收费”;三是要“服务好”。“看好病”就要重视推广成熟的医疗技术项目,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低收费”就是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价格政策,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收费”。“服务好”就是要以人为本,大力推行文明礼貌服务、人性化服务,并不因为患者暂时失去健康就对其蔑视或歧视。要让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亲人般的关怀。